常見問題
孩子學功夫會不會長不高?
爸爸媽媽往往希望孩子功課好、身體健康,甚至可以「高人一等」。
不少家長帶孩子來練功夫時,會憂心忡忡地詢問:「小朋友練功夫的時候拉筋,會不會長不高啊?」這應該是千千萬萬的爸媽共同的疑慮,因此為了讓各位家長放心,在此為大家介紹「拉筋」的概念。
什麼是拉筋?拉筋其實只是「伸展運動」中的其中一個環節。拉筋的動作非常多,從大家普遍知道的「大字前趴」以外,還有手部肌肉、腰部、腹部,甚至頸部的「伸展運動」。
至於「太早開始拉筋會長不高」?
大眾之所以會產生這類疑慮,多半是因為看了那些從小練舞或練武的明星,長大後身高卻不高才產生的擔心,但是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這種問題。正確、適度地做伸展動作,是「有助於成長」的!
長高靠的不是肌肉組織,而是仰賴小朋友在「長骨」兩端的「成長板」(換句話說,就是「會不斷成長的骨頭」),成長板會不停創造更多的骨質細胞,讓骨頭增生、變得更長,也就會牽動身高越來越高。然而,拉筋並沒有針對骨頭做伸展,又怎麼會傷害成長板呢?
根據國立清華大學體育學系林貴福教授的研究指出,每個骨骼肌的兩端,都有接連骨頭的韌帶組織,當我們在做拉筋伸展時,同時也會刺激兩端的成長板,這種適度且正確的刺激,就能促進成長了。
反過來,假如過度或是錯誤、過強的刺激,才會阻礙了成長。發育的主要因素,除了先天的基因外,主要的影響因素,還是飲食及疾病。若歸咎於運動所致,絕對不是因為「拉筋」,而是過於激烈的「重量訓練」,也就是過度強化肌肉。
對小朋友而言,重點應該是選擇什麼樣的「運動」,身為教練,則必須非常清楚「適性訓練」,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指導不同程度的訓練。
做主運動(如:籃球、足球)之前,先進行「熱身運動」與「伸展運動」是必要的,如此才能避免在運動過程中造成「運動傷害」,因為主運動造成的傷害,反而更容易影響成長發育。
功夫的學習,以「完整均衡且適性」為導向,每一種功夫動作,都包含了平衡、協調、速度、瞬間爆發性、敏捷反應、心肺功能等要素,而拉筋這項自然伸展只是練習中的其中一小環,當作熱身之用。
然而,各項基本功都依循自然發展,絕不會因為過度勉強身體而造成運動傷害,簡單易懂的帶領,讓孩子們感覺熟悉、快速上手。「拉筋」從來不會刻意對孩子施壓或拉扯小朋友的筋骨,反倒是孩子們會喜歡以拉筋來挑戰自己身體的柔軟度,訓練自己的耐力。
總之,拉筋只是伸展運動的一環,適度、正確的伸展運動,絕對有助於成長與發育,各位爸爸媽媽請放心吧!
學功夫會不會變得暴力?練功夫會不會喜歡打架?
學功夫的附加價值雖然很高,但是普世價值卻對功夫有許多刻板印象。
「學功夫之後小朋友會變得愛動武」、「學功夫之後會愛打架」、「沒學功夫就這麼皮了又愛欺負同學,學了功夫不就變本加厲?」
其實,每當聽到爸爸媽媽提出以上疑問與擔憂,我們除了非常仔細的一一解釋以外,同時也感到很憂心。
學功夫怎麼可能會更愛打架呢?反過來應該要問小朋友:「為什麼要打架?」
當小朋友採取一些不當的「武打動作」時,大多數都肇因於「模仿」。模仿卡通漫畫的情結、模仿電影電視劇的劇情或模仿家長、同儕的舉動所導致。
若小朋友本身就習慣欺負別人,這跟學功夫就一點關係都沒有,而是心態與教育的問題,這需要家長、老師、教育機構三方面介入輔導才能導正,絕對不是「學功夫」這單單一個因素,就得扛下一切過錯。
不論情況為何,模仿的共同點就是:「一知半解」。
小朋友只看到武打動作的形式與反應,感覺很帥,急著揣摩時,卻沒有人正確的指導與引導他們,最後才演變成大人眼中的「好事份子」。小朋友假如懂得述說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,相信一定會大喊:「我又不知道這是不對的!」
反觀,當大人與家長見狀,卻只有單純的制止,卻不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制止,以及制止之後,孩子應該如何調適,反而會讓孩子心裡更「躍躍欲試」。
根據武林文創多年的教學經驗,當小朋友犯錯時,往往不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對的,或是不知道他的武打動作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。總歸,都是因不理解所產生的問題。
應該要讓孩子了解到,這些武打動作的目的與後果,孩子便會知道這樣的行為會造成別人多大的痛楚與難過。
我們告訴孩子,這樣的行為是多麼不正確,小朋友就會慢慢懂得克制自己原本的衝動,更加內斂,因為他們經由功夫練習中知道,這些行為是不對的、不能做。正因為孩子的武打動作不正確,才需要老師來指導;就因為動作不應該,更需要專業的老師來糾正與導向正途。
當小朋友因為看電視、模仿電視劇情而玩起摔跤,這時應該從家庭教育做起,避免孩子看些不適合年齡的節目,或家長得在旁進行機會教育。
反過來,假如小朋友對功夫有了模仿與學習的心態,也意味他對這領域有興趣,倘若藉此讓他在這領域中獲得肯定與自信,讓他接受專門的功夫培訓,在老師的教導下成長,他的武打動作就會變成藝術,而不是暴力。
絕大多數的功夫老師,對於學生的品行要求嚴格,在品德、禮儀與規矩上的要求甚嚴,甚至連武打動作都會限制。在這樣的規範與訓練下,學生就會依循老師訂立的規則來學習,在正確的引領教育下,一定可以改善孩童原本喜歡刻意碰觸他人甚至暴力打架的行為。
很多小男生,一開始都是因為看了功夫卡通、功夫電影才吵著要爸媽讓他學功夫,家長拗不過小孩的要求,卻也擔心小朋友因此更加好動愛打架。但是,在功夫課程的引導及體能訓練的宣洩下,小朋友下課之後已經流了一身汗,一來根本不想多動了,二來,老師們總在課程中分享很多發生在你我周遭的真實故事,讓小朋友藉此知道,有時不經意、開玩笑的武打行為與動作是多麼不智,讓他們自動自發不再亂動手。
我們在每堂課一開始,都會先「約法三章」,在上課前先明確將哪些動作可以做、哪些不該做,先說明清楚,老師自己本身也會遵守這規則,讓學生信服。
接著,再讓學生了解,有些武打動作會讓人受傷,被打到的人會多痛、多不舒服,假如是自己被打怎麼辦?
令人驕傲的是,在如此的教導下,小朋友學了數個月功夫,根本從來沒有發生打架或是欺負同儕的事。
上課的過程中,宣導正確的道德規範讓小朋友了解與認識,武林文創所教出來的學生,每個都是乖寶寶。同時,家長過去對功夫的誤解,也就隨著實際的教學成果而放下心中大石。
總結,打架與暴力都是不對的行為,但是請相信,既然小朋友在接觸功夫之前就已調皮,代表絕對不是因為練功夫而導致,事情順序要釐清。
反之,正因為學習功夫,讓學生更懂得控制自己,尊重自己,也尊重別人,這才是我們每回上課「抱拳敬禮」的基本要求──「拳頭代表強壯的身體,而手掌代表善良的心,用心照顧自己,才能照顧別人,這才是功夫的精神」!
除了保護自己之外,功夫對孩子還有什麼幫助?
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,也越來越輕鬆。
孩子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,大多都坐在椅子上,偶而才會站起來活動。就連看電視、上網,也都不必站起來。如此一來,支撐身體的深層肌肉,將無法獲得鍛鍊的機會,恐怕會造成脊椎「軟弱無力」。
姿勢不良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,對於身體健康而言,一旦姿勢不佳,連同頸部、肺部、心臟都將受到壓迫。長久下來,呼吸變得又短而淺。更甚者,還容易造成視力下降、鼻塞與缺乏專注力。
此外,姿態不良造成的身體不適更是遍佈全身,包括免疫系統、代謝能力下降,身體也容易變得過肥或過瘦。因此,如何「端正姿態」?可說是大人小孩都亟需正視且改善的問題。身體姿態端正,身體自然健康,同時也心靈自在,有助於孩子在學習能力上的發展與心靈成長的健全。
中華文化其實很早就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,故古云:「步從容,立端正;揖深圓,拜恭敬。勿踐閾,勿跛倚;勿箕踞,勿搖髀。」
姿態標準,不但強壯身體內部機能,也能讓孩子隨時隨地自我觀察並產生自制能力,讓孩子從小就從根本獲得進步。
既然我們已經知道,不良的姿勢會導致身體不適,也會造成情緒不穩定,進而影響學習能力與未來人際關係。於是功夫練習中的種種要求,同時也是規矩的建立,孩子打從心中產生對自我的規範與要求,有助於人格特質的正面養成與發展。學習功夫,不但端正姿態,更可強化身體機能,同時提升品德。
我們強調「不勉強」的引領教育,讓孩子在施展功夫動作時,能夠自然達到伸展、彎曲身體。以鼓勵的方式,讓孩子自信滿滿地保持姿勢靜止不動、撐著身體。在無數次的學習過程中,就逐漸培養出孩子對功夫運動的興趣,此時,他們的運動神經與肌肉素質也同時提升了。
同時,也透過功夫遊戲,帶孩子養成易於呼吸的姿勢,找出適合孩子的最優美姿勢,也讓孩子主動感受、掌握自己的身體,使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付出關心與用心,培養重視自己身體的觀念。也延伸讓孩子體會「愛護身體」、「注意健康」與「保重身體」的重要性。
身體,會陪伴每個人的成長發展,跟隨自己一輩子,那麼就應該讓孩子藉由學習正確的功夫動作,來達到導正體態的效果。這會是將來保健養身的必要顯學。
學習功夫,對孩子帶來的幫助:
一、矯正孩子在發育過程中的不良姿勢
不正確的姿勢,會導致身體不協調、情緒不安定,嚴重者,甚至會對孩童的生、心理造成不良影響。透過正確的姿勢矯正,則可以端正孩子的儀態,且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。
例如,功夫動作中的「蹲馬步」,除了強化下盤,也要求抬頭挺胸,端正上半身的姿態。「獨立步」除了訓練基本平衡感之外,也要求孩子要「頂天立地」。
功夫不僅能帶動孩子的健康,同時也可導正孩子平日養成的錯誤姿勢,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發育。
二、功夫中,有不少模仿動物的動作,給予孩子各方面的刺激與啟發。
全世界的功夫中,只有中國的功夫擁有最多仿生拳(模仿動物)的功夫系統。模仿動物,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機會接觸與體驗的,藉由練習這些功夫動作,可以刺激孩童的感官。動物拳的招式,有助於促進孩子各種不同的想像與身體運用。
這樣的新體會,能讓他們享受探索自我身體奧妙的趣味,同時也會學著觀察大自然的一切。例如,模仿老虎的虎形拳,打得威猛有力。學習蛇形拳,則展現出攀爬與貼靠。鶴形的動作,有著鳥類特有的嘴巴外型與儀態。孩子們提高了其他領域的樂趣,增添了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空間。
三、調整呼吸,達到放鬆自我、安定身心
練習功夫的時候,會不斷強調呼吸的重要性,當然,功夫也包含了「氣功」的學習。正確的呼吸法,也是一種功夫學習,因此武林文創會加入「靜坐」的練習。
除了有矯正姿勢的好處之外,最重要的,就是學習如何有效控制呼吸。原本好動的孩子,藉著正確的呼吸法,逐漸安定了心神,也更加專注了。呼吸節奏的調整是最重要的,淺而短的呼吸,對孩童身體是沒有好處的,就像跑步時,也要懂得調配呼吸。
在功夫當中,孩子們能學習、體會到深且長的呼吸,且令心情安定,靜下心來感受生命的悸動。
要學多久才能保護自己?
爸爸媽媽讓孩子學習功夫,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擔心孩子被欺負,或甚至已經被欺負了,進而尋求解決之道。不過因每個孩子遭遇到的情況與自身背景都不盡相同,究竟要學習多久,才能保護自己呢?平心而論,並沒有標準答案。
對孩子而言,校園霸凌是最沉重的恐懼,而每個孩子曾面臨到的實際狀況不一樣,孩子的本身的個性、成長背景與身體本能反應,都是我們指導時必須考量的關鍵因素,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防身機制時,需要因材施教。
有些孩子學一堂課就立刻見效,在學校遇到危機狀況立刻成功化解衝突;但也有些孩子因為個性內向、不喜歡反擊,但經過反覆練習之後,也能做到避開、閃躲衝撞。
身為陪伴者,不妨針對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里程碑,觀察他們在校園中可能出現的處境,歸納出練習重點及對應技巧,提高孩子保護自己的成功率。
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陪伴孩子學習、賦予信任。第一步,首重培養直覺反應,讓孩子下意識保護身體重要部位、在失去平衡時,要第一時間維持重心,如此一來,當孩子真的遭遇欺負的狀況當下,就能避免受到無法彌補的嚴重傷害。
接下來,不同年齡的孩子,真正需要的自保動作不同。例如,幼兒園的孩子不太可能會出現掄拳頭互毆,大多都是推擠拉扯居多,幼兒不需要學習過於複雜的應對招式,畢竟對年幼的孩童而言,防身的意義從不在於向敵人反擊,而是訓練直覺反應、反覆練習,提高自保的可能性。
最後才是對應的反擊技巧,對於幼兒,我們鼓勵「推開」大於用拳頭反擊。到了小學階段,則是盡量避免運用反制的防禦技巧,以免反而造成對方的傷害。畢竟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變成「被害人」,但更不想孩子成為「加害者」。
功夫,是「制止干戈」的法門,學習功夫的孩子,要突顯的並非揮動拳頭,而是教育孩子累積自信,讓他們的心智與身體,都能平安茁壯。功夫,絕不是教育孩子「以暴制暴」,而是藉由練功強身,培養積極、勇敢的態度,自強不息。
藉由學習功夫,讓孩子懂得遇到危機時的對應方法:「危機前的預防」、「危機發生的對應」與「危機後的處理」。
教導孩子正確的「安全」觀念與技巧,學功夫,並非只是學會保護自己,而是同時培養「正確保護自己的觀念」以及「對人應有的正確態度」。自然而然,學功夫後,孩子們自信卻不自滿,願意分享卻不會炫耀,遭遇問題懂得面對與解決,而不是猛揮拳頭或畏懼逃避。
孩子學功夫,不僅練出一身好本領,也練出一身好自信。當孩子有自信並積極生活,自然就不會再遭人無端欺凌。擁有自信的孩子,自然勇於與別人接觸、互動,也不需擔心因沒有社交能力而遭到同儕排擠。因此建立孩子的自信與自保能力,是在短時間之內,最容易達到遠離校園暴力與霸凌的方法。
功夫,送給孩子一個別人搶不走的「防身」技巧,因為最好、最快速的防身方法,就是積極並勇於面對問題。遇到問題時,教孩子正確的自保方式與反應能力。
原本擁有錯誤觀念的孩子,更可以在學習功夫的過程中,了解到正確的功夫觀念,我們運用「武德」、「武育」,將正確的觀念傳達給學生,減少孩子對於武力的錯誤展現。
孩子本身很好動,學了功夫會不會更好動?
一般人認為身體的動不需要學,但功夫並非教孩子怎麼「動」,而是教孩子如何「不要動」,當孩子學會控制身體,便能控制自己的言行。
我們經常跟爸爸媽媽說,功夫不是教導孩子如何動,而是從頭到尾,教孩子學會如何不要動。家長當下聽了有些不能理解,因為課程當中,孩子不都從頭到尾都在一直踢腿打拳、打出各種功夫招式嗎?為什麼功夫是教導孩子如何不要動呢?
功夫可貴之處在於控制自己。要動很容易,但是做到定點位置並停下來,保持穩定才是真正要學習的關鍵。學習功夫的過程,是一種修心到練體魄的全面體會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藉由學習,感受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,讓自己不要受傷;不論是來自別人,還是自己的疏忽大意。
藉由每個肢體動作,讓我們的身心都能夠安定下來,這才是真正的「功夫」。要孩子動容易,其實讓孩子能夠靜下來,才是真本領。能夠讓孩子能動能靜、動靜皆宜,更是功夫所追求的終極目標。
因此,功夫從來不是教我們怎麼動,而是先教我們如何不動,然後學會能動能靜、動靜自如。
學習功夫,就是學習自我控制的修練過程,如果純粹只是想讓孩子動,其實非常簡單,直接帶去公園或遊樂場,孩子們就可以「動」一整天不喊累。因此很多家長放孩子出去跑跑跳跳,希望放完電之後回家好好睡,以為這樣就可以削弱孩子的好動習性。怎知,體能就是藉由鍛鍊而提升的,竟讓孩子的體力更充沛了。雖然玩鬧一整天讓身體累了,但心情卻依然亢奮,反而睡不著了。
「動很容易,不動才是本事。」孩子胡亂揮拳、踢腳太簡單了,模仿電視裡的高手比手畫腳一點都不難。但是功夫真正厲害之處,是在一瞬間果斷清楚地出拳,並打到準確的位置後,立刻定下來保持不動,這才是相當高深的能力。所以與其一味讓孩子放電,不如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控制用電。
爸爸媽媽帶孩子來練功夫的時候,都會發現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況,孩子明明沒有一直跑跳或劇烈的體能訓練,單就站在原地蹲馬步、打拳與踢腳,為什麼下課時每個小孩都一直喊好累?
其實功夫就是不斷反覆訓練自己控制身體的力道,在最短的時間內,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動作,並且立刻靜止、保持招式的結構完整。這不僅需要高度協調性、專注力與效能,腦袋也必須不斷發出各種指令,才能讓整體動作流暢、完成目標。
當孩子一動起來就「動如脫兔」,一靜下來便「不動如山」,達到如此自在的境界時,才是我們最嚮往的理想目標。然而,創辦人培根老師有一句名言最貼切,有學功夫與沒學功夫的孩子,差異在哪兒呢?那一定就是:「動的時候比別人快,不動的時候比別人帥!」
女生適合學功夫嗎?
功夫可不是男生的專利,女孩子也能打得虎虎生風。女孩的冷靜與細膩,更清楚自己為什麼而練功夫,練功夫的目的是什麼。
相較於男孩子展現的力量與體能,女孩子所施展出的穩健、敏捷,會呈現出功夫的另一種靈巧風貌。「不讓鬚眉」這句成語,往往在習武的女孩身上展露無疑,甚至女孩子的專注與認真,往往使得男生們望塵莫及。
有時候甚至會驚覺,學功夫的女孩甚至比男生還多,這是為什麼呢?
現代社會看似安逸,但社會新聞中,女性被欺負的事件仍層出不窮。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,而女孩子又因天生身體結構、力量懸殊等的差異,以致於比較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。然而,大家都很清楚,女生的身體絕對不能被人輕易碰觸。
西方風行的纏鬥自衛訓練並非華人普遍能接受的防身術,因此女孩子接觸功夫遂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首先,功夫的出發點即是保持平衡,不僅維持自己身體的平衡,也包括與對手之間的平衡。不輕易讓人觸碰到身體與要害、不隨意倒地與別人纏抱,這些基本防身概念,非常符合家長讓女兒學習防禦的期待。
同時,除了攻防訓練以外,功夫也注重「套路」的演練,打拳重視儀態,必須隨時抬頭挺胸、伸展手腳,因此除了練就防身技巧之外,也矯正不良姿勢,舉手投足之間展現出端正自信。也因此,女孩打拳時散發英姿颯爽,又不失陰柔之美,傳達出巾幗不讓鬚眉的神韻。
所以,女孩子其實非常適合學習功夫,不僅學會自我保護的基本方式,同時兼具肢體藝術、美姿美儀等訓練,加上功夫蘊含特有的中華文化涵養,習武的女孩化身成女俠士,充滿自信也散發英氣風采。
為什麼要建立檢定升級制度?
我們帶領孩子學習武術,最重要的一點是宣揚「持之以恆」的美德,相信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,都最不能接受「半途而廢」。
當孩子選擇學習一項專才,就是一項對未來的長遠投資,是為了從小培養正確的態度和毅力,為了這個決定付出努力與堅持,也就是為自己的選擇「負責」,學會「承擔」。
檢定、升級、晉階,隨著色帶的提升,意味著自我要求逐步精進,無論是三歲的幼兒還是國小的孩童,都能清楚明白學習的里程碑,在前方設立一個清楚的標竿。
到了什麼階段,應該學會什麼?達到怎樣的水準?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,告訴自己要持續努力不懈,證明自己做得到。
隨著色帶段位的改變,孩子培養出越來越清楚的獨立思考能力,知道這並不只是顏色的更替,也象徵著進步的證據,在重重檢定的考驗中,驗證鍛鍊的成果,養成負責、自律、堅持的人生態度。
追求卓越的孩子,往往不會輕易放棄一項投資,而是持續朝著最高目標,明確地堅持下去。
在家該怎麼陪孩子學功夫?
親子練功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,爸爸媽媽如果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培養自我保護的防身默契與信任度,才能真正實現親子共學的概念。
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防身的招式,在日常生活的家庭時間,就加強培養與孩子之間的默契,時常與孩子練習,才能引導孩子熟記防身的反應及口訣,真正內化為身體的基本反應。
以往對於功夫的刻板印象,不外乎是在公園、廣場練習,但武林文創始終在強調「環境」的重要性,倘若要學習好的技巧,當然要身處好的環境才能相得益彰,在舒適、安全的空間學習,才能將練習的效果發揮到理想的層次。
只不過礙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,許多爸爸媽媽無法帶著孩子進入教室學功夫,所以我們研究出一套親子學習法,以「父母就是孩子功夫的啟蒙師父」作為出發點,打造了各種豐富、有趣的互動式功夫體驗,讓爸爸媽媽大手拉小手,引領孩子在家裡就能投入練習。
在家練功夫,首先要準備一個安心、安全、安靜的空間。家中的客廳是不錯的選擇,但桌上不要擺放容易砸碎的玻璃器皿,地面上也不能有散落的玩具,如果地板上可以簡單鋪上軟墊就更棒了,如此一來,孩子便能在安心、安全環境中練習。
要注意,避免在過於吵雜的地方練習,因為功夫是訓練孩子專注力、培養意志集中的體會,所以千萬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練功夫,倒是可以播放平靜、和緩的音樂,讓孩子的心緒都能平靜下來,才能專心一致。
爸爸媽媽只要記得,啟蒙老師的精神即是「鼓勵大於責備」,引發學習動機並且引導孩子願意持續主動學習,要比急於見到效果更爲重要。
培養親子之間的默契很重要,千萬別將自己的成見與想像強壓在孩子身上,父母的陪伴應該是輕鬆的、開導的、信任的,仔細觀察孩子的需求與現況,別侷限、忽略了孩子的本質與發展。
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到,雖然與你心中的期待產生了落差,但在陪伴的過程,我們清楚知道孩子的體能、注意力等狀況,有助於模擬衝突的應對能力與心態,就能更清楚如何為孩子安排學習的比重。
培養、加深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,拉回與孩子之間的距離,重新拾回與孩子的互動與溝通。當孩子在學校不幸遭遇霸凌,他會知道爸爸媽媽就是他的靠山,會主動對最信任的父母說出心事、問「怎麼辦?」,因為孩子知道家裡有一個陪他一起練功夫、學防身的「老師」,就會把問題告訴你,希望你爲他解答、幫他一起度過難關,而不會悶在心中、默默自己承受。這就是親子練功最珍貴的寶藏。